close

看了以前整理書摘的筆記,裡面有不少有趣的論點。
以後陸陸續續重新打字編排後,分享給為論文打拼的各位,
希望讓大家省下功夫多看一本書。

木馬沉思錄-藝術論文集
Meditations on a  Hobby Hourse and other essayss on the Theory of Art
E.H. Gombrich E.H. 貢布里希;徐一維譯 1991.5 一版 北京大學出版



母題與再現:(p7)
任何物像在某種程度上總是代表作者的意圖,但是把它看成是反應某種先存現實的照片,那就誤解了整個製像的過程。

象徵與替代
:(p7,8)
某物替代某一物,其共同因素,除了形式外,還有「功能」此一要素。
「再現」所需要的,除了滿足功能的起碼要求外,也無需其他形式相似。及作為替代物它們滿足了有機體的某些需求。

木棍→木馬:(p13)
要把木棍變成木馬,需要兩個條件,第一,他的形狀正好可被人騎。第二,可能是決定性的一點,即有必要去''騎''。

高貴的單純:(p32)
珍視潔白的牆,不僅由於他是什麼,而且由於它「不是什麼」。''純淨''與''未加修飾''兩詞本身就隱含有這種否定成份。現在,藝術就處於這樣一種文化上下文。在這裡,期望的產生和被否定其本身就成了價值的表現。

衝動與限制:(p42)
從文化發展的脈絡來看,藝術不僅包括美學家們常常關注的自然隱喻一如以強烈的色彩來表現強烈的感情一而且還包括對它們的否定,藝術常常是通過這種否定、限制或自我克制而創造了新的具有更高價值得隱喻。

限制:(p43)
一致性並非就是美德,如果沒有激情需要控制,那麼限制並不能使人覺得是一種價值。
偉大的藝術作品一方面總是強烈衝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作者更強烈的配合與控制這種衝動的結果。

附庸風雅:(p57)
這種廣義的附庸風雅可能就是保持文化發展的最強動力之一。他提供了一種社會壓力促使人們去學習被稱為''普通文化''的常備的象徵符號或通用圖像,它支持和獎勵自我克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y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